前沿交叉研究院

学术活动

    学术活动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术活动 >

    “交叉视界”系列第1期沙龙成功举办 | 聚焦“空间智能生命解析:人工智能引领多学科交叉新视界”

    作者:     审核:     发布时间:2025年11月07日

    11月5日下午,华中师范大学前沿交叉研究院“交叉视界”系列学术活动首期青年茶叙在逸夫国际会议中心二楼报告厅成功举行。本次沙龙以“空间智能生命解析:人工智能引领多学科交叉新视界”为主题。主旨报告由数学与统计学学院张晓飞教授主讲,计算机学院赵卫中副教授与谈,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副处长梅伏生、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万翠红教授、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赵蕴杰教授受邀作点评。活动汇集了武汉理工大学、湖北工业大学及我校数学与统计学学院、计算机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等院系的嘉宾师生共59人参与,活动由前沿院副院长李卿主持。

    前沿院执行院长周远扬在开幕致辞中指出,“交叉视界”系列活动是前沿院为推动学科交叉融合、构建开放共创学术生态而打造的重要平台。他强调,学科的深度交叉是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效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路径,期待通过系列活动激发青年学者的创新活力,培育未来学科增长点。

    报告环节:AI驱动的空间组学重建与机制解码

    在报告环节,张晓飞教授以“空间智能生命解析”为主线,围绕空间组学在组织微环境中解析细胞组成与相互作用的关键问题,系统介绍团队在跨模态融合、单细胞级空间图谱重构与机制解析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强调从“描述—关联—机制—应用”的渐进式路径推动生命系统的可解释AI建模与转化应用。

    张晓飞把AI实践归纳为五个层级:感知智能、表征智能、结构智能、生成智能与科学智能。他强调当前AI研究正由“数据驱动”加速转向“机制驱动”,这也是团队重点突破的方向。在科研感悟与交叉合作方面,他直言跨学科的难点首先是“术语壁垒”与问题定义不一致,主张以问题牵引建立最小可行闭环;同时倡导“双向素养”:数学/计算机研究者需要理解生物学机理与评价准则,生命科学研究者也要理解模型假设与不确定性来源。

    跨学科对话:智慧碰撞激发创新思路

    在与谈环节,赵卫中副教授从计算机学科视角出发,就数据获取与规模、学生入门路径、空间尺度演进及 bulk 数据再利用等问题,与主讲人进行了深入交流与思维碰撞。

    在点评环节,万翠红教授指出,交叉研究应“把两门学科都想明白”,避免简单移植;判断交叉质量要看理论化水平与数学语言刻画能力。

    赵蕴杰教授则强调从“数据驱动”走向“机理理解”,倡导在交汇处提出新范式,发展可解释AI以揭示物理规律,并聚焦“卡脖子”环节实现落地突破。

    梅伏生副处长从科研管理视角出发,提出交叉研究应经历“交流-项目-团队”三个阶段,最终实现“前沿与前沿的碰撞,优势与优势的互补”。

    互动环节:问题牵引、直面落地

    在自由交流环节,化学学院饶立副教授、武汉理工大学胡复艳副教授等兄弟院校的师生踊跃提问,围绕数据共享、课程共建、青年学者成长等话题与主讲嘉宾热烈互动。





    初审初校|张晓飞 郭京骁 杨诗童

    复审复校|李卿

    终审终校|周远扬